質量是制造強國的關鍵內核
——《中國制造2025》把“質量為先”作為一條重要指導思想
?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3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
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這份動員全社會力量建設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付諸火熱實踐。那么,我國為何在此時制定發布《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包括哪些主要內容?這份綱領性文件又是如何誕生并肩負著什么樣的使命呢?記者采訪了國家質檢總局參與《中國制造2025》編制工作的幾位負責人,他們向記者講述了《中國制造2025》的來龍去脈及其背后的故事。
邁向中高端制造的時間表
制造業是國家強盛的重要保障,質量是制造業的生命。推動中國制造由大到強,使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未來10年是關鍵時期。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陳鋼介紹說,當前,中國制造業既面臨著高端的堵截與發展中國家追趕的“前后夾擊”等諸多挑戰,也面臨著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帶來的制造業變革。金融危機后,西方工業大國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期保持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優勢地位。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促進制造業發生重大變革,引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產生和加速更迭。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應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產品質量不高,品種結構不合理,品牌附加值低,質量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低,部分企業質量責任意識淡薄等,已成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建設制造強國是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和西方強國再工業化的戰略舉措。
《中國制造2025》確定了建設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的時間表,提出到2025年,縮小差距,重點突破,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第二陣營;到2035年,鞏固地位,提升層次,站在世界制造強國第二陣營前列;到2045年及建國100周年時,創新引領,實現跨越,成為世界一流制造強國的發展目標。
在設定時間表的同時,《中國制造2025》還包括發展形勢、總體發展目標、重點領域、主要任務和戰略支撐等內容。
“編制《中國制造2025》,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陳鋼說,“它吹響了建設制造強國的號角,勾畫了建設制造強國的藍圖,肩負著建設強大優質制造業、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使命。”
這份寄托著制造業夢想的行動綱領由工信部會同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質檢總局高度重視編制工作,積極配合工信部起草制定《中國制造2025》,從質量、標準、品牌、信用以及質量基礎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方針、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戰略支撐等政策措施。
充分體現質量元素的路線圖
國務院參事張綱說,《中國制造2025》設計了推動中國制造邁向更高水平的路線圖,質量元素在實現路徑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比如,在實施制造強國的指導方針上,《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以人為本”的方針,無論是擺位,還是在表述內容上,“質量為先”都具有相當的份量,質量元素得到了凸顯。何謂質量為先?《中國制造2025》指出,就是堅持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再比如,在制造強國戰略目標中加入了“質量效益”指標,“質量效益”與“創新能力”、“兩化融合”、“綠色發展”并列為制造業四大主要指標。在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中,一級指標“質量效益”中列入了“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提出2015年、2020年、2025年質量競爭力指數的目標值分別為83.5、84.5、85.5。
還比如,在戰略任務和重點中,將“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作為九大任務之一,大篇幅獨立完整提出,從“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夯實質量發展基礎、推動制造業品牌建設”5個方面,提出一系列重點工作。同時,在第一項重點任務“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中,將“加強標準體系建設”作為一個戰略重點提出,并列出5個方面15項工作要點。在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對策中,八項戰略支撐和保障措施中三項含有質量元素,諸多重要使命賦予質量元素。
《中國制造2025》還全面體現了質檢要素。在建設制造強國的第一項戰略支撐“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中,提出“加強制造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等內容。在第二項戰略支撐“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中,提出“加強對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行為”、“推進制造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設中國制造信用數據庫”、“推行企業產品標準、質量、安全自我聲明和監督制度”等內容。在第七項戰略支撐“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中,提出“全面深化外匯管理、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管理改革”、“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境外投資重大事項的協調機制和預警機制”等。在第八項重點任務“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中,提出“建設一批研發設計、物流、市場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于平臺”等。這些內容都與質檢工作密切有關。
可以說,質量元素這個核心在《中國制造2025》中得到充分體現。
源自強國戰略研究的方法論
作為制造業升級的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路線圖,有它的時間表,那么,它是怎么樣出爐的呢?目標是否科學,路徑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得當?質檢總局質量司司長黃國梁說:“這要從一個科研項目說起。”
他說,眾所周知,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其中最主要的差距在于創新和質量。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是新時期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2013年1月,中國工程院啟動國家重大咨詢項目《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由于制造業大而不強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制造業質量水平不高。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發展的國家,提升質量水平,增強競爭能力,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為此,項目組專門設立“制造質量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組,鐘群鵬院士、張綱參事、林鐘欽院士擔任負責人。質檢總局高度重視,局長支樹平親自部署、密切跟蹤,時任國家標準委主任陳鋼、時任質檢總局質量司司長田世宏擔任課題組顧問,6位院士、50多位專家參與了歷時兩年多的課題研究。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負責課題的全面組織、綜合協調和成果應用工作。
課題既需要理論、指標、案例支撐,又要做到科學、嚴謹,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課題組認真負責、精心組織、有序推進。在研究內容上,加強頂層設計;在研究方法上,通過組織問卷調查,盡可能掌握第一手資料;在進度安排上,拿出硬措施,打出組合拳,與時間賽跑;在組織管理上,加強協調,嚴格責任,定期通報進度成果。兩年多來,調研10余次,走訪6個省(市)30多家企業,形成近百萬字的報告。
課題成果豐碩,系統論述了實施制造質量強國戰略的意義,分析了我國制造業質量發展的現狀,總結了主要工業國家質量發展經驗并針對中國國情,提出了到2025年建設制造質量強國的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對策和戰略建議,突出了質量的地位。
課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比如,提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實質上是“數量-質量發展模式轉換陷阱”;提出質量提升是產業結構構化的重要途徑,應用了質量敏感性產業的概念;提出了我國制造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形成了制造質量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由質量安全、質量發展、質量基礎3個維度、共計12項指標構成;提出了我國制造質量升級的6項戰略對策,反映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制造業的深刻影響。
2013年11月21日,中國工程院向黨中央、國務院書面報告了項目研究的總體情況及建議。2014年1月7日,馬凱副總理在中國工程院召開專題會議,在聽取項目組及指標、創新、質量3個綜合課題組研究情況的匯報后,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的研究成果,決定起草“中國制造2025”中長期規劃和相應的配套文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出席會議。
2015年2月,《制造強國戰略研究》最終報告的建議中:一是組織制定和實施“中國制造2025”,二是建議國務院制定頒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質量升級的實施意見》,其中,第一條建議直接催生了《中國制造2025》的誕生。第二條建議,目前正在進行中。記者獲悉,在深化《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的基礎上,質檢總局會同工信部等部門,已經起草了《關于加快制造業質量升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系統提出我國制造業質量升級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并征求了各省區市及有關部門和行業的意見,形成了報審稿。下一步將報國務院審批,以支撐制造強國建設、促進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實現整體經濟質量和產品服務質量“雙提高”、國際市場和國內消費者“雙滿意”。
文章來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